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四川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时政资料

时政热点: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发布:2019-10-09 15:16:01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作者: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赵建军、中央党校2018级博士生 赵若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各项工作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论和改革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底线思维的作用,将底线思维的理念全面贯彻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底线思维是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树立底线思维,那么底线思维为何如此重要?它与战略定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

  底线思维与战略定力的关系

  底线思维就是客观设定最低的目标与底线,立足最低点,从而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它具体表现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最坏趋势,以此守住底线、预防最坏结果的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改革中的具体运用,也传承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是我们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从容化解危机的思想利器。底线思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是对当前国际环境、国内国情、党的执政状况的深刻把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战略定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的科学思维与方法,是推动我国未来发展的治国方法与执政智慧。

  战略定力是指在发展与实践中保持自信、坚定、淡定、从容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战略定力要求我们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从而达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精神境界。战略定力孕育于我们面对的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挑战,发展于我们解决国内现实问题的实践过程,坚定于党在实践中的自我完善。

  首先,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坚定战略定力的基础。底线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察觉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思维能力,它是要关注矛盾转化的主动思维和积极决策的过程。在防范风险后果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所以,只有做了最坏的打算,预估到最坏的结果,我们才能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与挑战。在不断“思危”的过程中,坚定我们的战略定力,从容应对化解各种挑战。

  其次,坚定战略定力是我们坚持底线思维的保障。战略定力从本质上讲,是身处复杂多变的形势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的一种思维能力和一种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可以看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没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做保障,我们很难做到思想上、行为上、实践上的统一,也就很难清醒地把握住我们的底线。

  最后,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共同孕育完善于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说,战略定力是在具体运用底线思维化解危机、应对挑战过程中展现的淡定从容的精神状态,底线思维是我们在坚定战略定力过程中所激发的一种未雨绸缪的思维能力。守住底线,我们才能基于底线而坚定定力;坚定定力,我们才能淡定从容地坚守底线,做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始终将底线思维作为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底线思维作为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利器。他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3月5日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又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首先,坚持底线就是坚守生命底线,从而坚定我们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生态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人类的生死存亡,早期的文明大都发源于生态良好的地区,但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许多文明都因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而消亡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栖息者,在早期的自然实践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但随着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欲望的升级,我们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这一支撑我们生命的巨大系统。因此,在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守底线思维显得日益紧迫与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大论断,就是底线思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表现,体现了总书记对于生态环境优劣与文明兴亡关系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了他对于未来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生态对于人类文明命运的支撑作用,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只是空中楼阁,随时会崩塌。因此,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加强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力。

  其次,坚守底线就是坚守政治底线,从而坚定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的战略定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应仅仅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而应提升至政治的高度,以此来看待生态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切身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战略,是关乎人民福祉、人民利益、人民幸福的重要政治任务。生态利益作为人民利益的重要部分,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必须切实维护,始终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将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将生态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环境治理与改善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使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幸福感、满足感、归属感进一步加强。因此,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增强我们为人民谋幸福的战略定力。

  第三,坚守底线就是坚守纪律底线,从而坚定我们从严治党、恪守规矩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会上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的生态安全线,没有生态安全,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都将失去保障。总书记提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应当自觉遵循相关生态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法治观念深入于心,不触碰法律和纪律底线,以此来加强生态治理,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因此,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加强我们从严治党的战略定力。

  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底线思维作为坚定我们推进生态文明战略定力的基本出发点,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树立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底线思维的重要性,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需要坚持底线思维。

  首先,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需要充分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守住生态环境的发展底线。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作为大自然的“迟到者”,其文明发展始终受制于生态系统,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跳不出大自然的“手掌心”,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基底”,自然的给予物支撑着人类文明的一切。即使是最先进的文明文化,也需要最适宜于它的生长环境。我们要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根据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及承载能力划定生态红线底线,不断增强生态理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的自然保障。

  其次,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需要反省我们自身的价值理念,守住社会发展的道德底线。人作为自然实践的主体,人类的实践行为与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能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近代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理性的无限扩张与征服自然欲望价值理念的深度契合,造成了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一系列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失衡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价值理念底线的缺失。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人们反思自身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时刻坚持底线思维,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适度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使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社会道德规范、精神追求成为我们的价值理念与目标追求,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

  第三,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需要构建相关法制与社会制度,守住实践行为的规则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进行了明确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管理制度。可以看出,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9 http://www.sc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12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